1.编程语言的作用及与操作系统和硬件的关系

   编程语言是人与计算机直间的沟通桥梁,编程语言编写的程序必须运行在操作系统上,而操作系统是安装在硬件上的。

2.应用程序-->操作系统-->硬件

三者之间的关系为:应用程序是安装在操作系统上使用的工具,操作系统是对硬件进行操作。应用程序要对硬件进行使用,要通过操作系统进行转达。

 

3.cpu-->内存-->磁盘

CPU类似人的大脑,用于计算。

内存类似人的记忆,临时存放

磁盘类似人的笔记,永久存放。

 

4.CPU与寄存器,内核态与用户态如何切换

①所有CPU内部都有一些用来保存关键变量和临时数据的寄存器,这样通常在cpu的指令集中专门提供一些指令,用来将一个字(可以理解为数据)从内存调入寄存器,以及将一个字从寄存器存入内存。cpu其他的指令集可以把来自寄存器、内存的操作数据组合,或者用两者产生一个结果,比如将两个字相加并把结果存在寄存器或内存中。

②多数CPU都有两种模式,即内核态与用户态。

内核态:当cpu在内核态运行时,cpu可以执行指令集中所有的指令,很明显,所有的指令中包含了使用硬件的所有功能,(操作系统在内核态下运行,从而可以访问整个硬件)

用户态:用户程序在用户态下运行,仅仅只能执行cpu整个指令集的一个子集,该子集中不包含操作硬件功能的部分,因此,一般情况下,在用户态中有关I/O和内存保护(操作系统占用的内存是受保护的,不能被别的程序占用),当然,在用户态下,将PSW中的模式设置成内核态也是禁止的。

 

③内核态与用户态切换:

   用户态下工作的软件不能操作硬件,但是我们的软件比如暴风影音,一定会有操作硬件的需求,比如从磁盘上读一个电影文件,那就必须经历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的过程,为此,用户程序必须使用系统调用(system call),系统调用陷入内核并调用操作系统,TRAP指令把用户态切换成内核态,并启用操作系统从而获得服务。

 

5.存储器系列,L1缓存,L2缓存,内存(RAM),EEPROM和闪存与BIOS电池

 L1缓存为寄存器;

L2缓存为高速缓存;

内存:随机访问存储RAM,主存是易失性存储,断电后数据全部消失;

EEPROM(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M,电可擦除可编程ROM)和闪存(flash memory)也是非易失性的,可以擦除和重写;

BIOS(Basic Input/Output System)电池是用来给COMS供电使用。

6.磁盘结构,平均寻道时间,平均延迟时间,虚拟内存与MMU

 

磁盘分为:磁头、磁道、扇区、柱面、盘面和转轴。

平均寻道时间:是指硬盘在接收到系统指令后,磁头从开始移动到移动至数据所在的磁道所花费时间的平均值,它一定程度上体现硬盘读取数据的能力。

平均延迟时间:磁头到达所在磁道后再找到具体扇区的时间。

7.磁带

 在价钱相同的情况下比硬盘拥有更高的存储容量,虽然速度低于磁盘,但是因其大容量,在地震水灾火灾时可移动性强等特性,常被用来做备份。(常见于大型数据库系统中)

8.设备驱动与控制器

设备驱动:用来管理硬体控制器的软件

控制器:控制器(英文名称:controller)由程序计数器、指令寄存器、指令译码器、时序产生器和操作控制器组成,它是发布命令的“决策机构”,即完成协调和指挥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操作。

9.总线与南桥北桥

总线(Bus)是计算机各种功能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;

北桥即PCI桥(靠近CPU):连接快速设备;

南桥即ISA桥:连接慢速设备。

 

10.操作系统的启动流程

启动流程:

①.计算机加电

②.BIOS开始运行,检测硬件:cpu、内存、硬盘等

③.BIOS读取CMOS存储器中的参数,选择启动设备

④.从启动设备上读取第一个扇区的内容(MBR主引导记录512字节,前446为引导信息,后64为分区信息,最后两个为标志位)

⑤.根据分区信息读入bootloader启动装载模块,启动操作系统

⑥.然后操作系统询问BIOS,以获得配置信息。对于每种设备,系统会检查其设备驱动程序是否存在,如果没有,系统则会要求用户按照设备驱动程序。一旦有了全部的设备驱动程序,操作系统就将它们调入内核。然后初始有关的表格(如进程表),穿件需要的进程,并在每个终端上启动登录程序或GUI

 

11.应用程序的启动流程

点一下应用程序,给操作系统一个调用程序的信息,操作系统变成内核态,然后到硬盘上取出要调用的程序,往cpu面读,内存执行,程序就起来了。

12.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发展史

操作系统位于计算机硬件与应用软件之间,本质也是一个软件。操作系统由操作系统的内核(运行于内核态,管理硬件资源)以及系统调用(运行于用户态,为应用程序员写的应用程序提供系统调用接口)两部分组成。

操作系统的发展史:

第一代计算机(1940~1955):真空管和穿孔卡片

第二代计算机(1955~1965):晶体管和批处理系统

第三代计算机(1965~1980):集成电路芯片和多道程序设计

第四代计算机(1980~至今):个人计算机

13.多道技术及进程、线程

①处理来自多个程序发起的多个(多个即多路)共享(共享即复用)资源的请求,简称多路复用

1.时间上的复用

当一个资源在时间上复用时,不同的程序或用户轮流使用它,第一个程序获取该资源使用结束后,在轮到第二个。。。第三个。。。

2.空间上的复用

每个客户都获取了一个大的资源中的一小部分资源,从而减少了排队等待资源的时间

②进程是资源单位而线程才是cpu的执行单位。